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行业观察】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促进减贫问题研究

时间:11-16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36

【行业观察】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促进减贫问题研究

作者|赵洋 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林西县支行,张伟 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分行责任编辑|杨琪编者按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为避免“倒寒潮”风险隐患,从金融的角度看,应做好信贷支持工作,加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胜利成果,进一步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布局。当前,我国乡村振兴工作全面实施,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稳定脱贫、防止返贫、促进减贫成为林西县贫困治理、实现共同富裕中亟须攻克的难题。通过调查发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对减贫的影响占主要部分,但减贫效应随着区域、受教育程度和村镇差异而存在显著差异。金融支持的覆盖面、金融支持深度和金融支持服务程度这三个指标进一步影响减贫成果。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林西县支行(以下简称“人行林西县支行”)出台《林西县防止规模性返贫工作预案-金融篇》《关于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金融政策,为金融支持促减贫工作保驾护航,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行“一县一业、一村一品”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并且与林西县财政局、林西县农牧业局、林西县乡村振兴局完成脱贫小额信贷宣传及保障工作。此外,人行林西县支行多次召开金融工作会议引导辖内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信贷产品、降低贷款利率、优化信贷服务、扩大金融支持减贫范围,成立金融支持农牧民工作专班,以网格化为依托,逐家逐户进行授信,最大范围内将金融优惠带给林西县贫困户、易返贫户。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林西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促进减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经验。1金融促进减贫工作的成功模式为使得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促进减贫工作有效实施,人行林西县支行牵头,各金融机构积极配合,形成五种优秀金融促进减贫工作模式。“金融+产业+企业+脱困户”模式助力企业与脱贫户共同奔小康。农业发展银行林西县支行深入落实助农工作“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坚持不懈地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农业发展银行林西县支行针对内蒙古佰惠生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特点,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探索实施“1+4”利益联结机制:一个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获得四方面收益,即生产收益、财产收益、资产收益、劳务收益,有序推进产业扶贫进入“自觉带动”新阶段。支持处于产业链底端种植甜菜的脱贫户致富,信贷资金可以用于购买原材料取得生产收益,也可以作为产业基金入股龙头企业获得股金收益,贫困人口可以在龙头企业打工获得劳务收益。“金融+种植养殖大户+脱贫户”模式稳定脱贫户经济来源。以林西农商银行向养牛户发放的助农贷款为主,脱贫户通过打工的方式获得劳务性收入,同时养牛户将享受农商银行利率优惠获取的收益以现金方式帮扶贫困户。“金融+设施农业+农户(脱贫户)”模式带动致富。以农商银行向种植企业及种植大户发放的日光温室大棚贷款为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一是十二吐乡政府通过土地流转建立设施农业产业园,贫困户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收益。二是农商银行向种植蔬菜大棚的脱贫户提供生产贷款,由其自主经营获取收入。三是种植大户带动脱贫户,农商银行提供“产业助农贷”支持种植大户,通过为脱贫户提供就业机会的方式带动脱贫户致富,长期工工资每月2800元至3200元,短期工工资日结150元至250元。同时,该模式以十二吐乡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带动了更多的脱贫人口受益。“金融+易地搬迁+产业”模式强“造血”功能。林西县农业发展银行落实县政府规划先行、产业前置、群众首肯、因地制宜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增强造血功能的异地搬迁“+光伏”“+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养殖”“+旅游”等模式下,共投入信贷资金65294万元,支持发展光伏扶贫产业30处,设施农业11处,养殖产业6处,乡村旅游4处,全县实施异地扶贫搬迁1275户、3281人。“三放宽一降低”信贷倾斜政策模式(即放宽担保条件、放宽信贷额度、放宽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脱贫户发展能力。在原有信贷投放基础上,继续为脱贫户提供低成本、高额度助农信贷资金。同时,对重点扶贫产业项目、脱贫区域和扶贫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优先为规模化肉牛养殖、设施农业大棚建设、“内蒙野果”种植销售、县域基础设施改造提供助农项目资金,有效改善脱贫户生存发展条件。采取“2+1”帮扶式增收、“种植养殖大户+脱贫户”“扶贫产业企业+脱贫户”带动式增收、农户自主增收等方式,认真做好对口助农工作,大力发放助农类贷款,有效满足脱贫户自主创业和生产自救资金需求,提升脱贫户生产能力。同时,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对特困户进行跟踪式帮扶,确保特困户如期实现脱贫。2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路金融应支持“1+4+5”产业脱贫模式做大做强,实现双赢。林西县的“1+4+5”产业脱贫模式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就是扶持一个大企业或一个重点项目落地。“4”就是贫困户获得四个方面收益,即生产性收益、财产性收益、劳务性收益、收益性收入。“5”就是发展甜菜、中草药、蛋鸡、生猪、内蒙古野果等五种产业。上述产业具有发展前景好,信贷资金风险小的优势。但目前产业发展面临规模小,产业基础薄弱,受市场影响大,发展资金不足,产业支持政策不明朗等困难,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做好市场调查,加大对上述产业支持力度,采取扶持龙头企业,依托产业发展,引入担保公司担保机制,以产业发展为主要方向,扶植下游农户和家庭农场经营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依托农牧业“5531”工程,创新金融支持模式。“5531”工程即“十三五”期间新增设施农业5万亩、中药材5万亩、经济林5万亩、肉驴5万头、家禽500万只,新增优质牧草10万亩、肉牛10万头、改造低产林10万亩。金融机构应研究本地经济发展模式,针对设施农业,中草药种植,经济林养护,低产林改造,肉驴、肉牛、家禽饲养等产业发展趋势,选择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创新具地方特色的金融支持方式和信贷产品,争取做到支持一个,发展壮大一个;支持一个,带动一片。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加大软件开发力度,使系统更新与业务发展互相促进。个别支行如内蒙古林西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系统升级原因影响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进度,提醒金融机构注重软件开发力度,提高系统核算能力,加快信贷审批进度,确保金融支持助农产业项目发展。金融机构要“慧眼识金”,择优支持产业发展是关键。金融机构以经济效益为第一经营目标,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因此金融支持扶贫产业发展,必须“慧眼识金”。实现信贷投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对发展潜力大的产业要牢牢把握,对淘汰落后产业或隐性风险较高的产业谨慎投放,降低资金损失。依托精准扶贫产业基金控制信贷风险。脱贫地区助农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多,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需要的信贷资金投入更多,与此同时信贷风险也会随之增加,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扶贫产业担保基金,健全扶贫信贷基金担保体系,实现信贷资金支持扶贫产业最大化与信贷风险最小化的合理配比。强化基础金融服务方面措施。调动全县金融机构资源,综合运用人工网点、自助网点、惠农通服务点、网上银行等多种渠道,进一步提高金融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覆盖率,扩大金融机构有效金融服务覆盖面,健全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胜利实现。3经验与启示林西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促进减贫模式取得成功的背后离不开金融政策的正确引导,也离不开农牧民的自身努力。但是,成功背后也反映出一系列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不断改进。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需平衡。金融机构经营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但是在扶农助农工作中,需要金融机构兼顾社会责任,如何在保证适当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是金融机构在支持乡村振兴促进减贫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优质产业项目带动作用待发挥。受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影响,贫困地区企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营利润下降或者亏损,成为大多数企业的现状,少数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和具有良好前景的产业,在乡村振兴发挥在那过程中赋予了众多的社会责任,产业扶贫项目规模小、分散化、能力弱,带动众多脱贫户增收的压力较大。扶贫贷款信用风险需规避。精准扶贫过程中,国家注入的无偿性扶贫资金较多,款项均转入扶贫对象居民“一卡通”账户,当扶贫信贷资金通过居民“一卡通”打给扶贫对象时,由于宣传不到位,部分贫困户把金融扶贫资金看作是国家救济,致使扶贫信贷风险增大。资金供给需补足。从需求侧来讲,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正轨,智慧农业、农村休闲旅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都对资金需求迫切。随着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深入,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乡村振兴对资金的需求预计将更加旺盛。从供给侧来讲,各金融机构资金供给充足,迫切希望在乡村振兴这片蓝海中发现新的增长极。然而,林西县大部分金融机构缺乏贷款自主权,仅一家法人金融机构可以决定贷款是否发放。基层实体化的、符合准入条件的承贷主体不足,尤其是优质的承贷主体稀缺,导致资金供求双方无法低损耗贯通。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